在捷運龍山寺站可搭1路或907的公車到華江終點站下車,入華江堤防疏散門後,會先進入雙園河濱公園,往右朝華江橋方向走;或從捷運站出來沿路步行,從桂林路疏散門進來,都能抵雁鴨自然公園。
華江雁鴨自然公園,位於淡水河支流的新店溪與大漢溪的交會處,因地勢平坦,兩條河流挾帶的大量泥沙與有機物質便沉積於此,讓許多生物得以維生,也因此蘊育出這片生機盎然的濕地環境。每年當東北季風逐漸增強之際,這裡便成了都會區觀察雁鴨生態的一個好地方。
這裡的泥灘沼澤,隨海洋潮汐而存在,河中沙洲蘆葦叢叢,溪邊農田鹹草處處,不止過濾了許多有機廢物及浮懸物,也製造了許多的有機物質。這樣的泥洲濕地,自然成為西伯利亞及日韓等地候鳥避冬的棲息場所。每年的九月開始,一直到隔年的三、四月間,都可見到為數眾多的雁鴨停棲在華江橋附近這一帶的水面上。
.jpg)
薇薇老師與台北市野鳥學會的陳岳輝老師,為同學們說明此地的生態特色與水鳥棲息的今昔變化----。
遠處白色如放射線狀的新北大橋與前方紅色的華江橋,如影相伴,隨形相呼!
上下兩張群鳥起飛的壯觀畫面,是民國八十、九十年代華江橋附近濕地雁鴨成群棲息的情景,而如今濕地縮小,河面淤積嚴重,美麗遼闊的河景已不再,直接影響到候鳥們停棲的生存環境,相對數量也逐年減少,若溼地再不積極保育,未來候鳥棲息地的前景,實令人感到相當憂心!
此處與環河南路雖僅一堤之隔,但彷彿置身市郊之外,走在河堤岸邊,視野遼闊,沒有車輛繁忙呼嘯,卻多了幾分寧靜與悠閒!透過老師30倍的單筒望遠鏡,可以輕鬆看到草地上,成群的白尾八哥伴著聒噪的喜鵲,跳耀自在、還有全身黑亮的烏秋大卷尾、黑白交錯的黑領椋鳥---!
.jpg)
賞鳥課程輕鬆自在,一邊透過老師的高倍望遠鏡就可輕鬆賞得鳥兒英姿,一邊又可以自由自在欣賞壯闊的橋景風光,如眼前的華江橋(華江橋下捷運板南線)、華江橋機車專用道、環河快速道路、牽引道,弧形線條在透藍的晴空中交錯、飛翔----!
單憑我們這種遊戲型的傻瓜相機,想要拍得遠方鳥們的廬山真面目是門兒都沒有的,放心老師可是有備而來的 ,看啦!這就是黑領椋鳥!
西伯利亞來此度冬的小水鴨們,今日在遠遠沙洲處觀得一二十隻的小水鴨們悠閒覓食,而小白鷺、蒼鷺、夜鷺、青足鷸、小環頸鴴、埃及聖環等,緊緊見著一二點綴其間,真不知何謂『盛況』過往了!
水中一叢叢的茳茳鹹草,是潮間帶的先驅植物,蔓延性較弱,多成簇生的形態,是多年生莎草棵植物;稈莖可用,能編成草蓆或草帽。
隨風輕搖款擺的禾本科植物,象草。
花開得耀眼美麗的蟛蜞菊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看到賞鳥活動,就會想起我們前年和素珍夫妻去賞鳥的事。
回覆刪除透過鏡頭,曾是名噪一時,壯觀的雁鴨公園,竟剩下為數不多的小水鴨過冬,真叫人感慨!濕地的保護課題值得重視,看到你介紹的~~水中一叢叢的茳茳鹹草,是潮間帶的先驅植物,蔓延性較弱,多成簇生的形態,是多年生莎草棵植物;稈莖可用,能編成草蓆或草帽~~引起我小時回憶,家住海邊的我,常常編草蓆草帽,原來材料出處如此,很有感覺。
是啊,想到上次的鰲鼓溼地賞鳥,其景盛況,那才有賞鳥的fu!第一次見識到那裡是個秘境,真感謝有素珍夫婦倆的帶領,讓我得以有機會窺視到台灣西海岸的另一魅力,而華江橋下的溼地,比較起來像是個給小學生戶外教學的便利場所罷了!
刪除與雁鴨爭地的台北人,不斷地填土、鋪路、造橋,爭得許多休閒空間,原來是讓生態付出如此大的代價,懷念我們曾一起造訪的鰲鼓,希望他永遠都是候鳥的淨土。
回覆刪除「不斷地填土、鋪路、造橋,爭得許多休閒空間,原來是讓生態付出如此大的代價」,Cate所言甚是!都市空間寸土寸金,在經濟利益、市民活動用地及環境保護---,這之間如何取得平衡,就足以考驗市民與政府之間的取捨智慧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