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背包 傾聽呼喚
學當旅人 也當駭客
遊走於山間和水湄
聽聽風聲尋它鳥鳴
在變或不變的相遇中
雋詠大地不定的風景

2015年9月28日 星期一

一行禪師《觀照的奇蹟》

「佛陀就是一個"永遠"處於覺醒狀態的人。我們有時能夠保有這份覺知,所以,我們"偶爾"是佛陀。
再讀禪師的書,感知字字句句都如智慧光照,一如遠方燦爛閃耀的明燈,引領眾人闢路前行,再前行。
在人生的道路上,禪師是那位披荊斬棘的開路先鋒,他已開鑿出自己生命中的智慧之河,自擔佛陀傳承著的智慧火把的使命,實證著,唯有在不斷保有清明覺知的觀照下,心中專注的定與理解的慧,才會不斷的累積,不斷的精進。此充滿生命力的河流,將因溪石的碰撞(思緒和情感的流動)與覺知的光照(照耀著它們的覺知太陽),點燃出自性本空的般若與萬端生命的奇蹟。

以下為節錄自一行禪師《觀照的奇蹟》書中睿語精華


「智慧猶如一條充滿生命力的溪流,而不是被保存在博物館中供人景仰的聖像。唯有當修行者在自己的生命中找到那條智慧的河流時,才可能源遠流長地傳遞給後世子孫。修行者了解該如何在修道的迷霧森林中披荊斬棘,闢出一條不斷前行的道路,更肩負讓這智慧的火把永遠燦爛閃耀的使命。」


「在梵文裡,"buddh" 這個動詞即代表"醒過來",而一個覺者就稱為佛陀"Buddha",佛陀就是一個"永遠"處於覺醒狀態的人。我們有時能夠保有這份覺知,所以,我們"偶爾"是佛陀。」


「禪修,就是去觀照並且隨順所有的細微之處。」
「在靜坐中讓心止息片刻,心會變得清明。」「越急著讓自己平靜,就會變得越加不安。」


「平靜的心,不等於沒有思緒,不是感覺的漠然麻木。」「靜坐,不需強行壓抑內心的念頭和情感。」


「靜坐,讓覺知的太陽更容易升起,我們得以看得更加清晰。當我們靜坐時,似乎存在著雙重自我,一個是思緒和情感的流動之河,另一個則是照耀著它們的覺知太陽。」


你的覺知太陽只是自我之流的一部分。它和所有心理現象一樣,依循著同樣的法則:生起,然後又消失無蹤。科學家用顯微鏡檢視某物時,必須讓光線照射在"被觀察的對象"上;要觀察自我也必須這麼做,讓覺知的陽光照耀"自我"。


「在整個禪修的過程中,要讓覺知的太陽不斷閃耀。就像真正的太陽能照亮每片葉子和草尖,我們內心的覺知之光也照亮每個念頭和覺受,讓我們觀照它們,覺察它們的生起、停駐和消失。在過程中不做任何論斷或評價,保持不迎不拒的態度。」


「洗手時,要知自己在洗手;穿衣時,要知自己在穿衣---;保持覺知的方法,可頌偈 :
    我於穿衣際,
    但願諸有情,
    溫暖湧心間,
    恆不失正念。」


「綻放一抹微笑,你就安住於覺知之中了。綻放輕柔的微笑就能夠滋養覺知,並有鎮定人心的奇蹟功效,讓你重拾失落的平靜。請讓這抹微笑永遠綻放,這就是佛陀的微笑。」


「當你獨自漫步於山坡、公園或河邊,可以依循自己的呼吸前進,面帶笑容。當你感到疲倦或煩躁時,可以平躺下來,雙臂置於兩側,全身肌肉放鬆,只保持對呼吸和微笑的覺察。這樣的放鬆方式很美妙,而且能讓身心非常舒暢。」


「藉由覺知,日常生活的行動都會產生新意義。我們不需被環境耍得團團轉,因為我們並非只是隨波逐流的葉子或浮木。」「保有覺知,我們就是"佛陀"。」


「全神貫注意味除了專注力別無其他,這是一種能將你從睡夢中帶來甦醒的載具。每當覺知之光點燃,專注(定,三摩地;心一境性,one-pointedness)和理解(慧,般若;明見,clear-seeing)就會自然呈現。」


「當一個人不斷保持覺知,專注(定)與理解(慧)就會累積,這就是所謂的"精進"。」


若你的心失落於紛擾紅塵,那麼端坐於寂靜森林也無濟於事。


「在我們週遭充滿了各種生命的奇蹟---一杯水、一道陽光、一片樹葉、一隻小毛蟲、一朵花、笑聲和雨滴。若你保持覺知,隨處都可見到奇蹟。每個人都是奇蹟的綜合體。我們的眼睛能看見各種形狀和顏色;耳朵聽得見蜜蜂振翅和雷鳴的聲音;大腦可以冥思一粒塵沙猶如整個浩瀚宇宙;心跳的節奏與萬物的律動和諧一致。當我們每日為生活艱辛奮鬥而感到厭倦和沮喪時,或許不會留意到這些奇蹟,但它們一直都在那兒。」


「思惟,就是從記憶庫中搬取概念的爐渣磚來建造不朽的建築,我們稱這些陋室屋和宮殿為"思想"。但這類思惟本身並沒有創造性的價值,唯有當思惟被般若之光點燃,才獲得真正的價值。般若智慧並非思惟的產物,而是長時間保持覺知的結果。」


「有時,一個眼神或笑容所表達的般若智慧,更甚於千言萬語或思想。」


「沒有在困境中尋求平靜的經驗,就永遠不可能明白平靜最真實的意涵。如果我無法在面臨危急關頭保持心靈的平靜,那麼平日安逸環境中獲得的那份平靜就不算真正的平靜。」


「智慧,並非知識的累積,而是努力不受知識束縛的結果。智慧為心靈準備好沃土,並在其中灑播種子。在種子發芽前,智慧只能靜觀其變,企圖揠苗助長只是徒然掙扎。」


「平靜和慈悲總是伴隨著理解和無分別。當我們起分別心時,就會帶著批判的眼光面對事物,如果以慈悲之心看待事情,就能清楚的看到萬物的實相。」






2015年8月27日 星期四

一行禪師《與生命有約》

讀一行禪師的書,很容易隨他如行禪般的定境語彙和流暢思緒所吸引
書裡,禪師常以身邊事物、自然時空變化來釋禪解法,其文字如涓涓細流,讓人讀來時而會心溫暖、時而如灌頂清涼。禪師的修行境界,之於一般門外凡夫,雖如霧裡探花,難窺其竟。然字裡行間,法流行經之處,又如春風拂沐,清靈而通暢
禪師以他切身的領會和精邃的修禪功夫,將眾生在與生命有約的難得過程中,完全不著痕跡的潤澤出片片沃土,苦口婆心加殷殷勸勉,無疑是希望能將個個眾生潛藏的佛性,一點一點的開鑿出來---
書中,法音宣流如暮鼓晨鐘,在在充滿禪師的慈悲與智慧。為免時空漸遠,記憶飛逝,在掩書之際,趕緊以筆記方式節錄出書中諸多讓人法喜欣悅的智慧之語 :

「正念,就是從對過去和未來的思慮中擺脫出來,安住在當下,清楚明瞭自己的身心內部和週遭正在發生事物之無常無我、互即互入的本質。」


「在我們週圍,生命一直在爆發著奇蹟。一杯水、一縷陽光、一片樹葉、一隻毛毛蟲、一朵花、一聲笑、幾顆雨滴。如果你生活在覺照當中,你就會很容易到處看到這樣的奇蹟。每一個人都是一團複雜的奇蹟。」



「當你聽法的時候,只要讓法雨滲透你意識的土攘就行了,不要想得太多,不要爭論或比較。玩弄文字和概念遊戲就像試圖用桶裝雨水。所以聽任你的意識去承受法雨吧,這樣深藏在其中的種子就會有機會得到滋潤。」


「習禪,就是在我們的藏識這座花園中耕作。作為園丁,我們必須相信這塊土地,知道所有愛和理解的種子、覺悟和幸福的種子,都早已深藏其中了。」


「不是只有老師才能講法,青青翠竹、鬱鬱黃花、金色太陽,無一不在同時說法。任何使我們藏識最深處的種子得到滋潤的事務,都是真正的法。」


「我們的藏識中有一尊幼佛(埋藏在我們心中的愛和理解的種子),我們必須給它出生的機會。當我們感觸到我們的幼佛之存在的時後,我們便有了菩提心(bodhichitta),即覺悟的心,慈悲的心。從這一刻起,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在滋養著我們心中的幼佛,我們的內心充滿了快樂、信任、和活力。


「眾生本無生,眾生本清淨。這是最圓滿的修行。菩薩把眾生度到彼岸去,並沒有看到任何一位眾生。」「花純粹是由非花的因素,諸如陽光、泥土、水、時間和空間所構成的。宇宙間所有事物共同作用,才導致一朵花的存在。」


「   是由組成的。為了照顧好我們自己,我們就要照顧好我們週圍的人,他們的幸福和安適也就是我們的幸福和安適。」「當我們認識到照顧好「我」就是照顧好非我」的時候,我們就解脫了。《金剛經》教導我們說,人是由非人的因素構成的。沒有樹,人就不能存在;沒有果實、水和天空,人也不能存在。這都是互為緣起的。


「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
「一天,我注視著燃燒著的一枝香。香煙從頂端升起,在空氣中畫出許多優美的形狀。它就像活的,真的在那裡。我感覺到了一種存在、一種生命。我靜靜的坐著,體會著我自己和這枝香的「我」。香煙繼續嫋嫋上升,創造出各種各樣的形狀。我欣賞著它,用左手去抓它。香燃盡的最後一刻格外美麗。「當另一端沒有香了,兩邊的氧氣更充足了,所以它大力地燃燒了一刻,呈現出一種明亮的紅色。我全神貫注的看著它,這簡直就是一次涅槃,一次偉大的入滅。但是火到哪裡去了呢?
  當一個人即將死去時,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她)常常變得非常警醒,然後生命力慢慢隱滅,就像剛才那隻香。」


「如果你很痛苦,那不是因為事物無常,而是因為你錯以為事物有恆。一朵花凋謝時,你不會太難過,因為你知道花開易謝,原本無常。但是你卻不能接受你所摯愛的人遭受無常。如果你能看透事物無常的本質,你就會把握現在盡最大努力使她快樂。而認識到無常,人會變得積極、慈悲和富有智慧。」


「無常是從時間的角度來說的,無我則是從空間的角度來說的。當我們修習《金剛經》時,愈深入體察我、人、眾生、壽者這些名相,我們就會發現,我與非我、人與非人、眾生與非眾生、壽者與非壽者之間是沒有界限的。當我們在綠色的原野上漫步時,我們就會意識到,我們是由空氣、陽光、礦物質和水構成的,我們是大地和藍天之子,與其他所有生命、無生命的事物都有聯繫,這就是修習無我觀。佛陀教導我們要安住於正念,諦觀互即、無我、無常,從而進入三摩地。



「一個事物的煙滅,總是意味著另一個事物的誕生。當黑暗消失時,光明就出現了;當痛苦消失時,安詳和幸福就會出現。」


「你修行,然而你不認為自己是在修行,這就是修行的最高級形式。」


「當你修建一所房子的時後,你會把它修建在堅實的地面上。所以在修行的過程中,你要選擇可以依賴的堅定的朋友。」


「允許你自己被光所改變吧,覺照是光。當你獨自一個人練習行禪的時後,深深的享受著每一步,此時你就會散發出覺照、快樂和安寧之光。」


「生命不是一個特殊的地方或者終點,生命是一條路。行禪就毋需到達目標的走,每一步都能帶來安寧、快樂和解脫。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以無為的精神來行走的原因。沒有通向安寧和解脫的路,安寧和快樂本身就是路。我們與佛、與解脫、與幸福的約會,就是此時此地。我們不應該失約。」


「佛教教給我們呼吸的方法,它能夠賦予我們身心合一的能力,這樣我們就能夠直視生命。這種方法叫做身心不二。但是回到當下並不意味著被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所約束。然而我們必須提起正念,保持高度的警覺,以使我們不被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所左右或束縛,乃至對它產生貪愛或厭惡之情。」


「無常是事物的持續變化,沒有無常就不可能有生命。無我是一切事物互攝互入的本性,沒有互攝互入,就不可能有任何事物存在。沒有太陽、雲、地球,鬱金香就不可能存在。覺悟到無常和無我,並沒有把活著的快樂帶走,相反的,它使我們變得更健康、更肯定、更自在。」


「如果我們學會用一種體悟的方式來生活,踏踏實實的過好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刻,以溫和、理解的方式來善待那些與我們親密的人,那麼,即使我們或他們發生了甚麼事情,我們也不會有甚麼可遺憾的。」


「對無常的觀照將引導我們超越生死的界限。當我們觀察宇宙中存在著的所有事物和所有我們熱愛的人的時候,我們會看到,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事物我們可以稱之為「我」或「自我」的。


「雲沒有死,它只是變成了雨。雨沒有生,它只是雲的變化和延續---。我們一旦明白這些因素本自無生無滅,我們就不會再被死亡所壓迫。這一覺悟將使我們超越於生死。」





2015年5月17日 星期日

芝加哥橡樹園~海明威故居&博物館

今天參觀了海明威故居及位於同一條街上的海明威博物館。
在走往海明威出生地故居的路上,每戶屋前都有參天大樹、綠油油的草地,和外觀各具特色的雅致房屋,到處清新美麗,幽雅寧靜,行走在橡樹園社區街巷,讓人由生歡喜。
橡樹園(Oak Park)在芝加哥西邊近郊,搭乘CTA綠線往西,在Oak Park站下車。這裡除了擁有海明威的聲名之外,就屬萊特的諸多建築及其工作室座落為最佳 attraction。
只可惜當天我們功課做得不足,要是能早點發現《旅人行腳》網站內的建築分布圖,相信那天收穫一定更多

《旅人行腳》:  http://tw.traveleredge.com/USNP/STATE/IL/oakpark.asp








Ernest Miller Hemingway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出生於芝加哥的橡樹園,這裡是海明威的出生地,也是海明威外祖父母居住的地方,他在這裡和爸媽、祖父母一起居住到六歲左右。




 

客廳很大也充滿古典,家具都很講究,可以看出當時的外祖父經商有成;客廳另一側放置的琴,是當年海明威母親從紐約回到芝加哥後,做為收授學生開始音樂教學之用。



客廳的旁邊是餐廳,這裡是外祖父每天讀報吃早餐的地方,也是與外孫們互動的地方。




新式鑄鐵的爐頭和烤箱,以及冷熱水龍頭,和家事做累了,也可以把圓凳拉出來暫歇一下的設備,在當時都是非常先進與現代化的家用設備。




母親臥室旁邊是海明威和姐姐Marcelline兩幼兒的房間。兩個姊弟只差一歲,從小一起長大,聽說母親一直想要一對雙胞胎,但終未能如願,於是強迫姐弟倆剪同樣的髮型,穿同樣的衣服,連入學都要在同一班,為此姐姐還特意晚了一年才入學,聽說也導致後來海明威不甚喜歡母親的因素之一。



海明威母親格蕾絲的臥室。除了母親的大床外,卧室裡還有小孩床和一張嬰兒小床。海明威夫婦六個子女中的前四個,都是出生在這間臥室裡,都由爸爸海明威醫生親自接生。


海明威外祖父的臥室


   
海明威父親的臥房。旁邊的嬰兒床是小小孩感冒時,做為隔離之用,此時父親夜間就得兼顧母親的角色來照顧了。


房裡裝了當時最時髦的電燈和電話,也是電力 公司在橡樹園鎮上,剛剛開始通電時的第一批用戶。


海明威外祖父的書房


傭人的臥室。板子上是海明威母親手寫的私人物件清單。以做為未來海明威母親與住在加州舅舅在繼承這間房子時的財產及物件上的釐清依據。




海明威博物館位於同一條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