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背包 傾聽呼喚
學當旅人 也當駭客
遊走於山間和水湄
聽聽風聲尋它鳥鳴
在變或不變的相遇中
雋詠大地不定的風景

2015年1月24日 星期六

金門行(三) 陳景蘭洋樓→翟山坑道→水頭得月樓→莒光樓

金門的另一項特產是洋樓(蕃仔樓)建築。
這些因應時代背景而生的金門「出洋客」衣錦返鄉的故事,可以在僑鄉與戰地的落腳和再生中寫盡一籮筐。看著被保存或經整修留下來一棟棟的蕃仔樓,有的洋化十足,有的中西合體,在頗為講究的外表下顯得耀眼光鮮,然也讓人不覺讀出當年因懷抱夢想,紛紛相繼遠赴異鄉拼鬥的僑民,其歷經的辛酸血淚都只能暗自低迴,期待返鄉榮歸的那一天了


陳景蘭洋樓,是金門規模最大的洋樓。金門為數甚多的洋樓建築,都是遠渡海外經商的僑商,衣錦還鄉回饋鄉里最典型的例子。根據《光前裕後的建築實踐:金門洋樓》一文提到,在1912年至1929年間,東南亞國家受西歐國殖民,商業普遍發達、治安良好,相對於本土其就業機會也較多,因此吸引不少的金門壯男遠渡海外去謀生賺錢,短短的十幾年間聽說金門人口銳減了將近41.5%也因此造就了金門的僑鄉特色。僑民經商致富返鄉興蓋的洋樓或為興學而建校,都成為當時榮耀鄉里,造福宗族,或增進鄉裡子弟們就學最真實的回饋。




風獅爺,是金門人很重要的精神寄託在。境內村莊鄰里,大大小小共有一百多尊,它是村民的守護神,祈願因而免受風災之苦,能鎮住風煞,護祐宅居,一切平平安安。


成功坑道闢建於民國70年,總長560公尺、高2公尺、寬1.2公尺,為民防與軍事結合的軍民共防坑道,一部分由軍方戍守及監控南方海域安全,一部分則是戰地政務時期的民防自衛坑道,內部設有海岸砲、機槍堡、彈藥庫、兵舍、餐廳等。



從坑道內部的射口望出去,保住自己卻可看到敵方的一舉一動。



迎賓館內鄧麗君穿著軍服的照片,讓人看到早期她勤赴前線慰勞官兵弟兄的純善精神,其甜美歌聲將與戰地永遠畫上等號,大鄧小鄧更是其來有自,是一位永被懷念與尊敬的歌星。







翟山坑道,總長約357公尺,是一特殊的戰備用水道,為戰時登陸小艇搶灘運補之用,坑內設有停靠碼頭。民國52年開挖,耗時三年完成。
走入坑道內,需先經過一段長長的地下通道,後再下了個階梯,便是令人為之震撼的寬敞運補水道。坑道內部純淨的花崗岩體,不難想像當年國軍開挖的艱辛與危險。而今發展成觀光景點的內部坑道,有新架設的欄杆,乾淨清澈的水面,行走其中依然令人感受水道的撼人氣魄。
   










當年船隻運補戰備所需,進入水道的出入口,現在以閘門稍加防堵,但仍可以清楚看到與外面海水連通的景況。



水道坑內的壁面,清楚留下當年開挖坑道時,運用火藥威力協助開道的火藥裝入口。


園區內展示的這兩艘,是當年運補裝備所用的船隻。

黃輝煌先生的洋樓和得月樓

洋樓是主人的住屋,較高如城堡的得月樓乃是一座銃樓,上可觀察外圍動靜,設有槍孔,做為防禦盜賊之用;旁邊有一做為欺敵或撤退防守之用的假樓,假樓通道僅約一人寬,與主屋相連,萬一緊急狀況時可方便脫逃或反守為攻。



得月樓是金門水頭村最高的建築物,因外形突出,已成一座地標建築,為黃輝煌先生於印尼經商致富後回鄉所建。民國20年先建主洋樓,兩年後又加建「得月樓」,闢有地下坑道通往主屋的洋樓。
目前此處規畫為展示館,主要介紹黃輝煌事蹟、金僑在印尼的發展歷程及其於當地所受衝擊和相關事蹟等。 


黃輝煌洋樓的立面山牆與磚牆上鏤雕的雙喜、雙壽、禎祥對稱福祿等,都見匠心獨具,雕工精美。




 




 



採回字型建築的金水國小已有104年歷史,是一外型典雅又具阿拉伯風格的西式建築,為當時首任校長有感學生數日增而發動僑民鄉親合資興建的校舍。現校舍歸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管理,展示早期鄉民至海外奮鬥及返鄉後所形成的僑鄉社會相關文物資料。





莒光樓作為戰地金門的精神象徵,於今終於將它和古早以前,發行版色甚多郵票上的建築給結合了起來。莒光樓與太武山「毋忘在莒」的勒石,同樣都是戰地金門很有名的地標建築。


莒光樓是一幢仿古代宮殿式的三層樓建築,由胡璉將軍策劃,建於民國41年,主要用來表彰在金門歷次戰役中英勇官兵的事蹟。現在做為金門文物展示之用,其中三樓展示對金門貢獻頗多的胡璉將軍各式各樣的戰功勳章。
這枚青天白日勳章是前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胡璉上將生前所獲頒,曾發生被大陸觀光客偷走 後又尋回的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