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背包 傾聽呼喚
學當旅人 也當駭客
遊走於山間和水湄
聽聽風聲尋它鳥鳴
在變或不變的相遇中
雋詠大地不定的風景

2014年7月23日 星期三

波士頓漫遊(四)~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

滿懷崇敬與慕名,再次走訪位於劍橋市頗負盛名的這兩座學術殿堂!
分屬兩個不同性質的研究型大學,一個是全球頂尖科技與理工人才培育的搖籃;一個是全美歷史最悠久,人文及學術地位都具影響力的學府。於建築特色上,一個現代化十足,一個古典優雅,漫步在學風迥異的環境裡,讓人心生不同的想像。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成立於1861年,為全球最享盛名的學府之一。該校不僅科技舉世聞名,校內頗多深具特色的建築和戶外的公共藝術作品,無形中透露出科技還是離不開人性與藝術,多層次的校園因此吸引許多人來此造訪。

麻省理工學院著名的麥克勞林大樓和大穹頂(The Great Dome)

麥克勞林大樓建於1916年,是以理察·C·麥克勞林校長為命名,主要是表達對他領導MIT從波士頓遷往劍橋市「新理工」校區的敬意。
大穹頂,位於10號樓頂部,仿照了哥倫比亞大學Seth Low紀念圖書館的樣式,也是模仿羅馬萬神殿的建築。前面充滿綠地的大庭院稱為基里安庭院(Killian Court),是1974年以校長James Rhyne Killian的名字重新命名。庭院面朝查爾斯河,可以看到波士頓市區的天際線,主要是強調該學院是「對市區環境的開放」。基里安庭院是做為每年度開學典禮的主要場所。



完工於1939年的羅傑斯大樓 (被稱為7號大樓),是以MIT創始人William Barton Rogers命名。此大樓位置現在是MIT校區地址(麻薩諸塞大道77號)的所在地。一般初次到訪的客人,若依地址一定會先找到這棟77號的建築物,大廳內側邊設有遊客服務中心。
這裡同時也是MIT主校區無盡長廊的入口。長廊意即長長的廊道,它是主建築群內連接東西向校舍的的主要軸線~有西半校園的學術區和東半校園的生活區;在這條主幹道上再延伸連接了一大群的校舍區。
P.S:當隨著學生導覽走在無盡長廊」的建築群內穿梭時,只覺得怎麼有這麼長,又四通八達的廊道校舍,若是下雨、刮風、大雪、艷陽天---,都不成問題了,真不愧是理工學校才想得出來的科學性設計啊


校徽中的Mens et Manus是拉丁文,代表著MIT校訓中所強調學生在理論與實踐」都要並重的學習方針。


暑假中,參加導覽的遊客甚多,訓練有素的學生會有系統的帶領介紹。


克雷斯吉禮堂Kresge Auditorium),1955年完工(W16大樓),有鋼筋混凝土的穹頂,玻璃幕的牆面。獨特造型的建物,最大特色在於穹頂式的屋頂為精確的八分之一球體,內部作為大學會議廳、大型禮堂、小型劇院之用。






教堂的鐘塔(Belltower for MIT Chapel),是芬蘭建築師埃羅·沙里寧(Eero Saarinen)設計,完工於1955年(編號W15大樓)。它著重在非專一教派的教堂,風格現代,打破了一般人對教堂外觀的傳統想像。
教堂外表是平整的磚造圓柱體,高33英尺(10公尺),建築體周圍圍繞著一圈溝壕,以此與外圍隔開,象徵寧靜小島之意。其設計特色之一,是通過水面的反射,可以穿過隱藏的窗戶看到教堂的內景。整個建築體就像是一件雕塑作品,讓人充滿想像空間。
頂上有垂直向上與鞏形彎曲三段式造形的鋁製鐘樓,是雕刻家Theodore Roszak製作,象徵著西方三種教派共同擁有這個小教堂的神聖空間。~參自《公共藝術在波士頓》一書



禮讚蓋瑞在MIT創作的這座史登塔中心,是我們此行最大的目的物。遠觀它,就像一件大型的雕塑作品矗立在眼前,建築的魅力,藝術創作的無限性---,讓人不自覺要掉進長長的思緒紛飛中了。


史登塔中心(Ray and Maria Stata Center),2004年5月完工(32號大樓),是國際有名的建築師富蘭克.蓋 Frank Gehry設計。名為解構主義的建築風格,非常前衛,外觀就像是一堆站不穩的大箱子歪七扭八相互倚靠,大膽而不規則,完全脫離了傳統建築的思維。
Frank Gehry是奇人,思維細膩敏捷,他曾在《談藝術設計*建築人生》一書裡:「建築是團隊努力的成果,牽涉到業主和其他人,同時與一座城市或一段時空背景有密切關聯。文化會改變,股市也有漲落,如果現在經濟衰退,我們全都會受到影響,包括我自己在內,所有的工作機會將會乾枯成沙漠。---所以我很清楚,除了才華以外,還有更多其它因素影響你的事業成敗。---」啊天地蒼茫一件偉大作品的圓滿,除了才華和努力之外,它所牽涉到的變數,有時的確難以掌握


史登塔中心的奇特設計,代表了建築界新的里程碑,它自然成了學校一個頗具價值的新人氣地標,它取代了原來老舊的科技大樓,現做為麻省理工學院的電腦科學中心、計算機科學、人工智慧實驗室之用。





史登塔中心內部設計






Wiesner 大樓,完成於1985年,(E15大樓)。 內設MIT媒體實驗室和拼圖視覺藝術中心,是國際知名建築師貝聿銘建築團隊的作品。大樓像個堆疊的盒子,平整的網格狀外表是由白色的塊狀金屬板製成,風格簡潔而現代,具有濃厚的科技語彙,平衡而能獨立於周邊建築。


貝克宿舍(Baker House),完成於1949年,(W7大樓),芬蘭建築師阿爾瓦爾·阿爾托設計,饒富現代化風格。因波浪的外形,幾乎大樓所有房間都能看到查爾斯河,房間內部也呈楔形布局。貝克宿舍樓共六層,室內大部分為磚造結構;提供給大學部的學生住宿,每個房間可住1-4人。




Green Building,建於1964年,(54號樓),極具現代式的建築風格,為貝聿銘團隊所設計。這座塔樓共21層,興建於東校區,打破了MIT一貫「水平」的建築傳統。塔樓頂有氣象儀和無線電通信設備,外加白色球形內含遠程氣象雷達設備的天線罩,具有多功能的用途。此大樓現做為地球、大氣和行星科學系使用。


在人文、藝術與科技的教育陶冶上,校園內公共藝術作品比比皆是,在某種程度上扮演了相當平衡與柔化的角色。



柯爾達的《大帆》(Big Sail),鐵製雕塑作品, 1965,位於Green Building大樓的前面廣場。The Coop MIT校園內最具規模的書店,外觀典雅古色,裡面群書環繞,紀念品、印有MITT-Shirt、背包、文具---,也是一家紀念品店。



  
校園裡,隨處強調發揮偉大創意的重要性。



帶領我們認識校園的這位大一學生,說話鏗鏘,自信自然而外顯,其未來領袖雛形已嶄露無遺。在學識與領導能力上,「最重視的是研究,即獨立去探索與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我們在這位學生身上看到自然散發的氣質,他真是MIT在貫徹理論與實務教育上的活代表,真是很棒





哈佛大學校園
離開MIT校園,續搭地鐵到同樣位於劍橋區附近的哈佛大學,時分已近暮色,只能短暫而粗糙的匆匆來去。


走出地鐵站(Harvard Square),著名的哈佛庭園(Harvard Yard) 就在不遠處,遠遠便見散落廣場中間的椅子,三兩閒坐中,有觀光客,有學生,感受清靜而安雅的校園環境。


哈佛盾牌花環
哈佛大學的校徽 Veritas 是拉丁文,代表真理之意。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成立於1636年,是美國最早的 一座私立大學,也是常春藤盟校之一。校內建築物以古殖民時期紅磚式的風格為多,少數現代化的建物幾成異數。
哈佛大學佔地85公頃,校區建築分散多區,因時間、體力的諸多障礙只能閒走廣場四週主校區附近,但也開心的找到女兒慕名而來的標的建築物。

Weld Hall,1871年

Boylston Hall,1858年


懷德納圖書館(Widener Library),是哈佛大學圖書館系統(分館有73座)中最有名氣的一座圖書館,主要是為了紀念哈利·埃爾金斯·懷德納(Harry Elkins Widener)而建。他是1907年哈佛大學的畢業生,於1912年的鐵達尼號沉沒事故中身亡,他的母親為了紀念兒子不幸遇難,將家中藏書及350萬美元捐助哈佛大學興建了此圖書館。


霍頓圖書館(Houghton Library),是哈佛學院的圖書館,建於1942年。


圖書館外面如天井的地方,拍得一棵茂盛如細緻雕刻品的大植栽。




出了哈佛園,昆西街 (Quincy St.)上可見幾座古典紅磚造的校門,巍峨雄偉,可自由進出,通往校區各角落。


卡彭特視覺藝術中心(Carpenter Visual Arts Center)
在充滿古色磚造建築為多的哈佛園外側的昆西街,找到了這一座充滿現代主義色彩濃厚的建築物,它與主校區的典雅風格有極大的不同,但正向來說,多少增添了校園的多樣與活潑。這座藝術中心,採多面性的設計,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外觀結構。


Carpenter Center,完成於1963,20世紀最重要建築師之一的柯比意作品。柯比意(1887年-1965)法國建築師,是建築界的奇葩,建築、雕塑、繪畫、室內設計才華於一身,法國東部的《廊香教堂》,是其中最代表性的經典之作。


Carpenter Center建築物像是一個有機形體的隱喻,兩個工作室看起來像是兩個彎曲的肺臟或心室,而坡道和階梯像是中間流動的循環系統,串聯起外部空間與建築內部。在柯比意的這個作品中,他以不同空間之中彼此相互滲透的手法,例如室內外的挑空,再以戲劇性的階梯或斜坡道予以串聯起來,達到他多視點的詮釋。(參自維基百科)


在樓層之間,採用了斜坡道,有增加上下層空間連續性的效果


坎上玻璃的窗戶、遮揚版和通風的格窗,是因應當地氣候環境所採用在建築上的變化手法。


Carpenter Center藝術中心的構造設計,使用框架結構用垂直的細長的柱子去支撐樓板,這是建築大師科比意一貫的Dom-ino結構骨架系統。



Carpenter Center斜坡上設計有屋頂花園,上面種植的薰衣草。





哈佛紀念教堂,與哈佛總圖書館遙遙相望,也是舊哈佛園(Harvard Old Yard)內知名的兩大建築。此建築是為了紀念在世界大戰及其他戰役中所犧牲的哈佛人所建的教堂。


哈佛科學中心,建於1973年,是哈佛大學的主課堂和實驗室之用,位於哈佛校園的北側。


前方裝飾性的座椅,紓解了旅行的疲勞。



校園內或是固定位置的流動餐車,餐色多元,有時大大的提供了旅人外遊的方便。



哈佛紀念廳,建於1878年,充滿藝術性的繁複雕窗與外觀多彩的結構,是哈佛古建築,也是地標之一。





哈佛設計學院 Gr. School of Design (Gund Hall),建於1972。源於哈佛1914年成立的建築學院,1936年整合了建築(Architecture)、景觀建築(Landscape Architecture)及都市設計與計畫(Urban Planning & Design)三系,而成現今的設計學院,正式命名為GSD,是現今相關學系學生交流上課的地方。




校園附近的商圈。這是一家修鞋店的招牌,創意而充滿藝術性,看看已是一家百年的老店,不禁要對這樣的技藝傳承升起無限的敬意


優遊於一座城市,地鐵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台北的捷運更是,而且是少有的舒適、乾淨單純,沒有同一條路線分屬不同出入口的問題。然波士頓地鐵,就有INBOUND或OUTBOUND的問題了。搭了幾次之後終於了解,原來雖屬同一路線(如紅線),但因方向不同可能就會有不同的出入口,因此在進入月台之前得先看清INBOUND/OUTBOUND的標示。INBOUND是搭往市區的方向,而OUTBOUND則是要往郊區方向了。






2 則留言:

  1. 這兩座學術殿堂,給人不同的視野面相,May的觀察敏銳~ 一個現代化十足,一個古典優雅
    喜歡麻省理工學院的無盡長廊,多麼體貼人心的設計;喜歡哈佛大學的綠樹植栽和薰衣草,當然兩座學府的每一座建築都是藝術傑作,知性之旅豐碩充實,很吸引人。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有言「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恰是!我也只能湊湊熱鬧、拍拍照,回來再努力查察、回顧、再隨圖走一番,做做記錄。看這些具有歷史典故、文化內容或是設計發想---的建築物,若能有解說導覽就更為理想了。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