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背包 傾聽呼喚
學當旅人 也當駭客
遊走於山間和水湄
聽聽風聲尋它鳥鳴
在變或不變的相遇中
雋詠大地不定的風景

2015年1月23日 星期五

金門行(一)金門大學→馬山觀測所→金門民俗文化村

金門,於台灣之特殊,是因於國共兩戰時期的對峙,使金門成了扮演防守重責的前線戰地。一個大小戰役、砲煙硝充滿的地區,是當時最被普遍聽聞的印象,並依稀同感於昔日役男們在榮中「金馬獎」時的驚恐不安,它更是許多母親日思夜禱暗裡掉淚的夢囈之地。
然此一時,彼一時也!1949年之後,曾經扮演了近50年戰地角色的金門,如今早已煙硝盡,處處昇平安樂。而過去軍民同心努力與堅守防衛的戰備資源,如「碉堡、坑道、軌條砦」或是「瓊麻、仙人掌、碎玻璃」---,若再加上極具地方特色的「鋼刀、貢糖、高粱酒」,還有刻意保存的洋房、閩式群落,都成了現在金門對外展示最獨特的資產。
地圖來源: http://www.land.moi.gov.tw/chhtml/manage.asp?cid=27&flag=24

金門縣,行政歸屬為中華民國福建省,轄下有三鎮三鄉;隔著台灣海峽與臺灣本島相距210公里,但與中國大陸實際管轄的角嶼卻僅有1.8公里,在天氣良好時,憑著肉眼都能看到對岸廈門灣的高樓林立。
其中烈嶼鄉,稱為小金門,距離中國大陸最近的島嶼僅約0.5公里,在戰略位置上來說,也可謂「外島中之外島,前線中之前線」了。


國立金門大學是金門縣的唯一最高學府,充滿閩南風格的校舍建築,外觀新穎美麗;校門石碑後面同時立著建國百年時,馬英九總統手題壽與國同」的金門地圖紀念碑。2010年8月,由"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金門分部"改制而成。






這座立於草地中央的石頭大碑,期勉著全體師生都能學習來校講學大師的風範,並強烈表達尊師重道與輝映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生命共體情懷。



馬山觀測所,又稱馬山觀測站。從停車處旁邊的馬山這個立碑往內走,可以感受當時林木森森的戒備氣氛,外圍濃密森黑的木麻黃是當年最天然的屏障之一,進入坑道內部,需行過一段長長廊道。整個觀測所隱密在濱海小山丘下,進入是一條狹長的坑道,由當年服役的國軍們辛苦開挖而,是相當重要的防備設施。





整條坑道,全長174公尺,寬不及一公尺;內設有大型望遠鏡,可監控對岸海空動靜,此處也是金門島距離中國大陸最近的一個據點,另設一播音站,定時向對岸的敵軍實施心戰喊話,又有天下第一哨之稱。


馬山播音站

圖取自網站


坑道內最盡頭即是觀測所,洞裡小縫可有效監控敵軍動靜;所內設有幾隻高倍率望遠鏡,供遊客免費體驗。今日天氣狀況良好,從洞裡向外便可清楚看到前方中國大陸管轄的角嶼,兩方海域距離1.8公里左右,可以想見當年敵我緊繃時期國軍在此守護的艱險


民俗文化村

充滿閩南建築風格的金門民俗文化村,又名十八間厝。原建於1978年間,為旅日經商致富的王國珍、王敬祥父子,回鄉為山后村的王氏族人所建,歷時約25年完成,是一規模頗大、細膩氣派的十八棟雙落的閩南古厝。民國64年,金門戰地政委會為保留 建築文化遺產,投下巨資,大力整修,現規劃 有「民俗文物館」、「禮儀館」、「喜慶館」 、「生產館」、「武道館」、「休閒館」、 「古官邸」等,供作觀光教育之用。


閩南建築風格,在金門到處可見,具有俐落線條的屋脊、山牆、燕尾、馬背,都是極為經典的特色。
  



 


十八間厝,經整修完復而保留了下來,整體聚落充滿傳統建築的講究和精緻。在窄巷間穿梭,讓人容易就讀起了充滿吉祥喜氣的春聯、順手撫摸著古意十足的石牆壁面、老式的門檻台階,而漫步在寧靜的狹小巷弄裡,舉頭能近賞線條俐落的飛翹屋脊、五行馬背,各式富含意義的雕刻鏤花---,尤其在明亮的陽光照射下,一對對相互凝視的燕尾屋脊,襯以美麗磚紅與澄淨藍天輝映出的絕美色調,都教人有如入寶山不空回的喜悅。








十八間厝,現在內部空間有的規劃為民宿之用~




有的做為傳統閩式建築講學之用~


保存甚好的~王氏宗祠,無論是台基、屋身、屋架、屋頂、圖文、窗花---,處處都是學問,都是藝術。




大夫第,原旅日華僑王敬祥故居,現規畫為喜慶館,做為傳統婚慶文化展示之用~的



~神明大廳與新娘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