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就是一個"永遠"處於覺醒狀態的人。我們有時能夠保有這份覺知,所以,我們"偶爾"是佛陀。」
再讀禪師的書,感知字字句句都如智慧光照,一如遠方燦爛閃耀的明燈,引領眾人闢路前行,再前行。
在人生的道路上,禪師是那位披荊斬棘的開路先鋒,他已開鑿出自己生命中的智慧之河,自擔佛陀傳承著的智慧火把的使命,實證著,唯有在不斷保有清明覺知的觀照下,心中專注的定與理解的慧,才會不斷的累積,不斷的精進。此充滿生命力的河流,將因溪石的碰撞(思緒和情感的流動)與覺知的光照(照耀著它們的覺知太陽),點燃出自性本空的般若與萬端生命的奇蹟。
以下為節錄自一行禪師《觀照的奇蹟》書中睿語精華:
「智慧猶如一條充滿生命力的溪流,而不是被保存在博物館中供人景仰的聖像。唯有當修行者在自己的生命中找到那條智慧的河流時,才可能源遠流長地傳遞給後世子孫。修行者了解該如何在修道的迷霧森林中披荊斬棘,闢出一條不斷前行的道路,更肩負讓這智慧的火把永遠燦爛閃耀的使命。」
「在梵文裡,"buddh" 這個動詞即代表"醒過來",而一個覺者就稱為佛陀"Buddha",佛陀就是一個"永遠"處於覺醒狀態的人。我們有時能夠保有這份覺知,所以,我們"偶爾"是佛陀。」
「在梵文裡,"buddh" 這個動詞即代表"醒過來",而一個覺者就稱為佛陀"Buddha",佛陀就是一個"永遠"處於覺醒狀態的人。我們有時能夠保有這份覺知,所以,我們"偶爾"是佛陀。」
「禪修,就是去觀照並且隨順所有的細微之處。」
「在靜坐中讓心止息片刻,心會變得清明。」「越急著讓自己平靜,就會變得越加不安。」
「平靜的心,不等於沒有思緒,不是感覺的漠然麻木。」「靜坐,不需強行壓抑內心的念頭和情感。」
「靜坐,讓覺知的太陽更容易升起,我們得以看得更加清晰。當我們靜坐時,似乎存在著雙重自我,一個是思緒和情感的流動之河,另一個則是照耀著它們的覺知太陽。」
「你的覺知太陽只是自我之流的一部分。它和所有心理現象一樣,依循著同樣的法則:生起,然後又消失無蹤。科學家用顯微鏡檢視某物時,必須讓光線照射在"被觀察的對象"上;要觀察自我也必須這麼做,讓覺知的陽光照耀"自我"。」
「在整個禪修的過程中,要讓覺知的太陽不斷閃耀。就像真正的太陽能照亮每片葉子和草尖,我們內心的覺知之光也照亮每個念頭和覺受,讓我們觀照它們,覺察它們的生起、停駐和消失。在過程中不做任何論斷或評價,保持不迎不拒的態度。」
「洗手時,要知自己在洗手;穿衣時,要知自己在穿衣---;保持覺知的方法,可頌偈 :
我於穿衣際,
但願諸有情,
溫暖湧心間,
「綻放一抹微笑,你就安住於覺知之中了。綻放輕柔的微笑就能夠滋養覺知,並有鎮定人心的奇蹟功效,讓你重拾失落的平靜。請讓這抹微笑永遠綻放,這就是佛陀的微笑。」
「當你獨自漫步於山坡、公園或河邊,可以依循自己的呼吸前進,面帶笑容。當你感到疲倦或煩躁時,可以平躺下來,雙臂置於兩側,全身肌肉放鬆,只保持對呼吸和微笑的覺察。這樣的放鬆方式很美妙,而且能讓身心非常舒暢。」
「藉由覺知,日常生活的行動都會產生新意義。我們不需被環境耍得團團轉,因為我們並非只是隨波逐流的葉子或浮木。」「保有覺知,我們就是"佛陀"。」
「全神貫注意味除了專注力別無其他,這是一種能將你從睡夢中帶來甦醒的載具。每當覺知之光點燃,專注(定,三摩地;心一境性,one-pointedness)和理解(慧,般若;明見,clear-seeing)就會自然呈現。」
「當一個人不斷保持覺知,專注(定)與理解(慧)就會累積,這就是所謂的"精進"。」
「若你的心失落於紛擾紅塵,那麼端坐於寂靜森林也無濟於事。」
「有時,一個眼神或笑容所表達的般若智慧,更甚於千言萬語或思想。」
「沒有在困境中尋求平靜的經驗,就永遠不可能明白平靜最真實的意涵。如果我無法在面臨危急關頭保持心靈的平靜,那麼平日安逸環境中獲得的那份平靜就不算真正的平靜。」
「智慧,並非知識的累積,而是努力不受知識束縛的結果。智慧為心靈準備好沃土,並在其中灑播種子。在種子發芽前,智慧只能靜觀其變,企圖揠苗助長只是徒然掙扎。」
「平靜和慈悲總是伴隨著理解和無分別。當我們起分別心時,就會帶著批判的眼光面對事物,如果以慈悲之心看待事情,就能清楚的看到萬物的實相。」